今年以来,重庆市市场监管局以“四个最严”为根本遵循,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集中推进群众身边具体实事的工作安排,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市场监管总局安排部署,扎实推进整治制售假劣肉制品专项行动,深查真改一批风险隐患,严惩重处一批违法犯罪,建立健全一批长效机制,切实规范我市肉制品生产经营行为,有力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跟山山来看具体内容
多措并举,深挖安全风险隐患
拧紧专项行动思想弦。把整治制售假劣肉制品专项行动纳入年度市食药安委重点工作安排统筹部署;局长办公会研究工作方案,分管领导动员部署、多次专题研究,4次将工作调度到区县局基层科所(办),形成了全系统一盘棋整体推进工作格局。
做好风险排查基本功。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总局明确的五大制售假劣肉制品整治重点,迭代升级我市食品安全领域《风险隐患排查事项清单》,进一步明细“查什么、怎么查、谁去查、查到风险怎么办”工作流程。截至目前,专项行动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主体8.7万户,检查覆盖率达100%。
强化数字赋能监管。建成并上线运行“渝食安”全链条智管综合场景,集成“阳光工厂”“重点食品溯源”“阳光厨房”等应用,以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为主线,贯通农业源头到餐饮消费全环节14个多跨事件、11个自闭环事件。大力推广物联感知设备和AI监控安装,通过隐患排查智能生成重点品种、区域、环节风险点,精准指导、靶向监管。目前,已安装AI监控生产企业992家、物联感知设备229家。
加大抽检监测排查。认真梳理近年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和举报投诉、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聚焦肉制品易发多发问题,制定监督抽检计划并均衡推进。今年已监督抽检产品5050批次,风险监测254批次,发现不合格样品64批次、问题产品21批次,均严格按照“五个到位”要求依法处置。
严格管控,抓实风险隐患治理
强化风险会商。搭建风险会商平台,落实风险会商机制和每月专题研究、季度分析研判、年度综合研判工作要求,健全工作台账,将责任落实到单位、到个人,及时跟进督导,定期调度、跟进整改销号,闭环管控食品安全风险,把工作落在细微处、管到要害处。
严管风险点。坚持问题清单化、隐患具象化、排查事项化和责任具体化,细化风险隐患分级标准,明确肉制品生产加工各环节管控重点和处置要求。今年来,共排查处置风险隐患3537余项,处置率达94.67%。
强化督促检查。及时印发了腌腊肉制品、酱卤肉制品和肉制品中添加剂使用等风险提示,提醒并指导各区县局聚焦肉制品生产经营过程关键环节、重要问题,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精准排查管控风险。8月中旬,采取资料审查和现场核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区县局食品生产许可质量开展评估、多批次抽检不合格处置情况进行核查,发现并及时处置风险隐患。
严厉打击震慑。对排查发现的问题,一律依法立案严查,加大案件查办力度,提高案件转化率。截至目前,已行政执法立案1212起,移送涉嫌犯罪案件29件,追究责任人数3人,向纪检监察机关移送违规违纪线索10条。
积极探索,健全监管长效机制以整治制售假劣肉制品专项行动为契机,积极探索,进一步健全制度机制,努力破解监管难题。
一、围绕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严格落实总局开展食品安全专题培训要求,扎实开展专题培训,培训在产在营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负责人47.59万余人、食品安全总监及食品安全员23.27万余人,提升食品安全意识。
同时,分片区组织基层监管骨干和技术专家对食品生产从业人员和基层监管人员开展全覆盖培训,提升企业质量管控能力。常态化组织开展肉制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监督抽考,目前覆盖率80.7%、合格率98.12%。
二、围绕提升监管效能
制定了《食品生产监督检查及风险防控通用指南》《肉制品生产监管重点及风险防控指南》,细化检查方法,明确常见风险点、风险防控措施、法律法规要求及处罚依据等,并同步在全系统智慧监管手机端上线,得到基层监管人员一致好评,风险隐患发现率同比提升20%以上。
三、围绕防范和化解风险
制定《食品安全隐患分级标准(2.0版)》隐患认定项目,梳理出生产环节142项问题,其中7项为高风险、19项为较高风险、21项为中风险、39项为较低风险、56项为低风险。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市场监管总局整治制售假劣肉制品专项行动工作部署,聚焦五大制售假劣肉制品整治重点,把专项行动和落实“两个责任”有机结合,在加强监管上再加压力、在健全长效机制上再添举措,扎实有效推动各项工作落细落实,全力以赴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来源:重庆市场监管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