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假期,城市的夜空下又飘起了久违的“人间烟火气”。据美团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期间,夜间餐饮订单同比上涨112%,地方小吃类订单更是暴涨165%;大众点评上,“夜市”“烧烤”“地方小吃”的搜索量翻倍,县城夜市的热度首次超过了一线商圈。热气腾腾的烤串、咕嘟作响的麻辣烫、香气四溢的煎饼果子——一张张小桌、一盏盏暖灯,重新点亮了中国人的餐桌和心头的温度。
这不仅仅是一场餐饮数据的跃升,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回归与消费结构的再平衡。小店经济和夜市经济,正成为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烟火小店是情感与消费的共鸣。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城市中,人们对“烟火气”的怀念,其实是一种对温度和人情的渴求。相比连锁餐饮的标准化,小店的灵魂在于个性与情感:它们用一碗粉、一串肉、一碟小菜,维系着街坊邻里的熟悉感,也构筑起“人情味经济”的独特魅力。如今,当夜市热度超过一线商圈,这种变化背后,是人们从“物质消费”转向“情感消费”的趋势。消费者不只是为果腹而吃,更是为体验、为情绪、为记忆而吃。地方小吃、街边烧烤、小馆子里的手艺菜,成为城市人疗愈生活压力、回归人间烟火的重要载体。
小店繁荣是市场结构的韧性体现。夜市人流涌动,县城餐饮火热,其实折射出餐饮市场的结构性回暖和韧性释放。相较于高成本、重资产的大餐饮体系,小店灵活轻盈、适应性强,更能捕捉消费复苏的信号。在后疫情时代,消费者的就餐频率恢复,但单次消费趋向理性,这给小店经济提供了更大的生存空间。数据显示,县域市场、社区餐饮和本地特色小吃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传统餐饮主力业态。这意味着,餐饮行业的增量市场,正在从高端商圈向生活半径更短、情感链接更深的“社区场景”转移。小店虽小,却构成了庞大的产业链。它们带动了食材供应、冷链配送、短视频传播和本地生活服务的全面活跃,也成为就业的重要吸纳端。据有关研究,小微餐饮占中国餐饮门店总数的八成以上。据统计,截至2025年,中国餐饮业直接吸纳就业近3800万人,其中小微餐饮企业贡献显著。小微餐饮是城市烟火气的底色,更是餐饮业韧性的支撑。
让“烟火气”成为餐饮产业的“活力源”,让烟火小店不仅“有人气”更要“有生意”,要真正让“烟火气”助力大餐饮,就需要从政策、平台与企业多方合力。一是政策要“托底”。近年来,多地已出台夜经济扶持政策,从摆摊许可、消防安全、环境卫生到租金减免、创业贷款等方面,为小店经济提供制度保障。日前,北京发布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9项措施,其中包括优化食品经营许可、落实税费优惠、柔性执法等。未来还可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保障“小而美”餐饮业态的规范成长。二是平台要“赋能”。数字化平台正成为烟火小店的“增长引擎”。通过线上点单、精准营销、智能配送、用户评价,小店可以突破地理限制、提升运营效率,实现“小而精、小而强”。美团、大众点评、抖音等平台的“数智工具”,正在让“后厨手艺”与“流量算法”形成良性互动,让传统烟火焕发新生。三是品牌要“破圈”。地方小吃、夜市摊点完全可以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从“柳州螺蛳粉”到“淄博烧烤”,再到“天水麻辣烫”,都是从地方小吃走向全国乃至国际的成功范例。大餐饮企业可以借助这些“草根品牌”的灵感,打造更具地方特色的产品线,丰富品牌生态,实现“大餐饮”与“小烟火”的双向奔赴。
把“烟火气”凝聚成“产业力”。烟火小店的热度,不只是人间烟火的复燃,更是餐饮产业生态的重塑。它提醒我们,大餐饮的未来,并不在“规模更大”“装修更豪”,而在“温度更足”“体验更真”。当一个城市的夜晚重新热闹起来,当人们愿意为一碗小吃驻足、为一盏灯光停留,那不仅是消费的复苏,更是信心的回归。让烟火小店的烟火气点亮城市的夜色,也温暖大餐饮的未来。只有当大与小、连锁与个体、平台与街巷共生共荣,中国餐饮业才能在“烟火气”中焕发持久的生命力。(来源:中国食品报)